查看原文
其他

最近听到最多的抱怨:以后没钱没资源,我的孩子还能有好的教育吗?

诞姐 诞视 2022-10-24


上次写十一学校,下面这样的留言,我在发文之前已经有所预料。



我也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言论,说素质教育是有钱人的专利。



怎么说呢?


这个想法很正常,因为我们总是会把成功寄托在某种资源之上,而这个资源,一定是钱,或者掐尖得到的好苗子。


其实,真正匮乏的资源,从来不是钱,而是想法,是执行力。


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十一学校对口支援的北京的农村小学——北京市怀柔区九渡河小学,这所学校坐落于北京燕山南麓的深山里,总共有140个孩子。


不存在所谓的掐尖,不存在所谓的钱多资源多,甚至,他们面临的,都不是老师优秀不优秀的问题,而是老师够不够的问题。


2019年冬天,北京市怀柔区委书记戴彬彬给李希贵打电话,说希望他到怀柔去看一看。


怀柔山区面积占87%,经济不发达,山村小学能怎么办,应该怎么办?


李希贵展开了尝试,他和北京市十一学校一分校校长刘艳萍商量,选一个适合山村小学校的人去当校长。最终找到了一个老师,叫做于海龙,于老师成长于山区,经过刻苦学习考上了大学,毕业后在北京市区的学校教书,他就是后来到怀柔九渡河小学当校长的那个人。


于海龙到学校上任后,没有什么太多的资金投入,没有扩建校舍,没有换老师,没错,就是在现有的条件上,去进行探索和尝试。


最大的挑战——没有教师。


怎么办呢?


最后想到的办法是向学校周边的六个村发布了招聘兼职教师的公告,嗯,报名来当兼职老师的,都是村民。


在这些报名的村民里,他们最终选择了一个做豆腐的村民——杨坤全,他是黄坎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浆水豆腐的第五代传人。


这种豆腐呢,没有任何添加剂,就是用原浆做出来的豆腐。


但是做豆腐的事业并不那么容易,原料、工匠、设备、加工和市场,这些环节都没有问题,但是他们营销环节跟不上,导致豆腐做出来了没人知道也没什么人买。


好了,一场小学生的营销课程就此展开。


于海龙校长带着全校的老师对浆水豆腐的营销环节进行研究,然后呢,让学生们学习怎么做豆腐,卖豆腐。


为了做豆腐,卖豆腐,这些小学生要学会用各种计量的工具,学会各种单位的换算,学会习各种刻度,学会通过正确的百分比去配比豆子和水,卖豆腐还需要写招牌、想文案,学会货币的计算,加减乘除都要用到,除此之外,他们还得研究商学、经济学、诚信、质量意识,等等。


小小一块豆腐,汇集了语文、数学的各种知识点。关键是孩子学得很投入也很开心,完全没有感受到死记硬背和刷题的痛苦。


在整个过程中,孩子们所想的不是“学习”,而是如何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,如何把豆腐做好并且卖出去。慢慢地,他们把几家豆腐坊都带动起来,学校的课程也增添了一个新的门类。


不仅如此,这个山村小学还发现,除了浆水豆腐之外,这六个村还有17家木匠坊,同样这些木匠坊也处于不景气的状态。


于是学校开设了一门木匠课程,还联系了一个基金会资助他们。他们把木匠坊过去制作的传统作品,改为了孩子们相对喜欢的或者社会化的物品,比如滑板、尤克里里……通过基金会买走后再送给贵州山村小学的孩子们。


经过调研,学生们还发现六个村共计1554户村民在种板栗,每年产量约150万斤,但是由于收购的价格太低都不愿种了。孩子们正在应对这个最大的挑战,他们想到了很多办法,比如找大咖带货,比如搞直播。


类似的任务他们还做了很多,包括:记录一周吃过的食物,研究它们是怎么来的(详情见文末表格);“为心爱的胡萝卜写一份讣告”,学生有两亩多菜园,他们种了好多大白菜、白萝卜、胡萝卜,我们去买了很多,但是不能当着学生的面吃,他们会很心疼,所以当胡萝卜马上要卖给客户了,要给它们写一份讣告;


“为教室的图书分类”,我们的图书不是一次配到教室,而是分多次,每一次配过去一些,让学生重新为教室里的图书进行分类,然后摆放在不同的地方;


“我是爸妈的天气预报员”,有好多孩子的爸妈不在身边,而是在城区打工,有的甚至在广州、在南京,学生要研究怎样给爸妈做好天气预报……



没钱,没好生源,老师都还不够。


怎么样,是不是像极了自嘲社畜的“普通人”?


但这个山村小学仍然找到了回归教育本质的路,并实现了令人惊艳的逆袭。


我们想一想,


人类为什么要学习啊?人类为什么又有教育啊?


就是为了大规模的,批量的,把一些生活中积累的实践经验传递出去,从而解决更多的生活中的问题。


教育,本来就应该是来自生活中,又最后服务于生活。


可现在呢?


各种噱头搞的层出不穷,彷佛没有很多钱,没有很多高大上的设备就搞不了教育了。


好的教育,拼的不是钱,当然了,阅读买书的钱要有,如果说连买书的钱也掏不起,那确实会影响教育。


但除此之外,跟钱的关系并不大。


你说,有钱人一年给娃教育上花几百万呢,去比这些有啥意义?那有钱人,一年买衣服的钱也几百万呢,也并不代表他们衣服的保暖性能就更好不是?


要花钱,怎么花都能花出去,关键是,得看效果,看疗效。


其实,真正好的教育,随时随地随处。


前几天,我带小胖去买披萨,热狗卷,他说得买四盒。


我说一盒里面有四个,四盒有多少个,你吃的完吗?我又问他,如果买9盒是多少个?就是这么生活化的场景,他数学计算越来越溜了。


我们搬家,我给他一个纸箱子,我说你研究下,在箱子里怎么摆放东西,装的最多?这是几何。


他整理书架,那个书老是哗啦啦倒下来,他说这书怎么老倒啊?我说你研究下,怎么样书能不到。最后,他发现,斜着把最外面的几本书放,形成一个三角形,就不会倒了,这是几何。


出门买东西算帐,和陌生人闲聊工作内容,全部都是学习。


对环卫工人多一份体贴和尊重,对留守儿童多一分共情和理解,对身边的人友善与谦让,对周围的小朋友对一份共情,也全部都是学习。


还是免费的



回头再来看看九渡河小学的一项学习任务——记录一周吃过的食物,研究它们是怎么来的。


这其中就涉及到科学、数学、人文社科,认知与思维能力,品德与生活诸多新课标里的课程方案。



所以啊,学习,真没那么难。并不是课堂上才是学习,并不是有钱才能有好的教育。


当所有人的人都认为教育=金钱,教育=上补习班的时候,我们国家的教育就有大问题了,所以,也是时候回归教育的本质与初心了。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